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a (Yantai) cross border e-commerce comprehensive pilot area
首页>>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烟台市商务局关于印发《烟台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1-12 09:16 访问次数:

    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

    现将《烟台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1年10月27日                                    

    烟台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商务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商务系统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商务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开放平台机遇叠加。自贸试验区、中韩产业园、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试点成功获批,烟台进入全国对外开放第一方阵。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获批以来,累计推出60项实践创新成果,其中12项成果被纳入省级复制推广案例,总量居山东省第二,5项全国首创案例得到国家部委认可。烟台保税港区在全国14个保税港区中首批转型为综合保税区,标志着我市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现了从出口加工区到保税港区再到综合保税区的历史性跨越。

    双招双引提速发展。自2018年以来,创新构建起“1+8+3+3+4+X”招商体系,先后组织或举办儒商大会、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乡情乡约·烟台之夜”2018烟台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洽谈会、中日韩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等招引活动300余场,签约项目投资额超6000亿元,累计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09个、三类500强项目304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200多亿元。深入开展外商投资服务提升年、深化年系列活动,制定出台《烟台市外商投资投诉处理办法》《烟台市外商投资投诉工作机制》等文件,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县乡三级1152名服务大使,对全市外资企业实现全覆盖,大使数量及覆盖率全省第一,累计走访外资企业6000余次,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780余件。

    利用外资稳中向好。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10.5亿美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37倍。一、二、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由0.4:44.9:49.6优化为1.3:37.7:61。新设外资项目1549个,是“十二五”时期的1.3倍。新设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69个,是“十二五”时期的2.5倍。1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新投资企业33家,其中美国谷歌、高盛、法国电力、法国液化空气、韩国SK、日本夏普等8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首次落户烟台。对日韩合作深入推进,实际使用日韩资12.2亿美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44.2%,占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使用日韩资的七分之一。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达到51.6%,比“十二五”末提高19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比达到25.1%,比“十二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分别达到9.6%和47.4%,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6.1个百分点和20.3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外贸进出口的主力军。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以来,累计完成进出口额18.5亿元。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获批以来,在全国同批试点中率先进入试运行,山东省新批试点首票货物在烟台通关。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至431.6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32%;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达到12%,较“十二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外包执行额342.9亿元,较2015年增长7倍,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46.2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6.7倍。2020年,在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申请城市中,烟台综合评价名列全国第2位。

    园区发展活力迸发。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部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体制。2020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进出口2668.4亿元、占全市的83%,实际使用外资17.7亿美元、占全市的78%。在2020年度全省开发区(综保区)评价中,烟台、招远、龙口等3家开发区进入全省前20%,莱州开发区移出全省后20%,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我市总成绩位居第3位;烟台综合保税区位列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第1名。中韩产业园打造了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中韩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等六大对韩合作载体,先后落户SK新材料、艾多美中国总部等韩资项目117个,总投资7.78亿美元,实际使用韩资1.18亿美元,推动烟台成为韩资企业最优集聚地、最佳承接地。中日产业园打造了中日新一代信息技术园、日本中小企业产业基地、中日科创园等平台,先后落户夏普8K超高清产业研究院、首个日资跨境电商、首个日本独资教育培训等一批首字招牌新业态项目,累计注册日资企业158家,占烟台开发区外资企业总数的8.5%。中德新材料产业园共建成、在建贺利氏、智佳智能制造、凯米斯物联传感及海洋监测设备生产、康泰实业汽车零部件等项目10个,总投资42.4亿元。其中,贺利氏键合金丝等产品几乎覆盖中国所有封装企业。

    对外投资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对外直接投资59.4亿美元,总量全省第一,是“十二五”时期的2.8倍,150家烟台企业在4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90个项目。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共有364家企业在7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592个项目。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两大国家级境外园区累计投资39.6亿美元。南山铝业投资建设的南山印尼宾坦工业园项目,成为印尼第十二个经济特区,也是印尼第一个授予中资企业开发管理的经济特区。

    惠民消费繁荣活跃。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新业态蓬勃发展,消费供给持续改善,城乡消费市场潜力释放,商业模式不断优化。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建设,高标准完成了《烟台市市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14—2020年)》。农产品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加强。会展经济蓬勃发展,编制完成了《烟台市会展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先后成功举办烟台国际葡萄酒博览会、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等一批彰显烟台特色、体现烟台特质的品牌展会,获评“2020年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研究出台《烟台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关于促进烟台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烟台成为国内第一个开展葡萄酒产区立法保护的地市。

    (二)“十四五”商务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持续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各国经济复苏出现结构性分化,加剧经济全球化深层次矛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经贸规则向区域内“高标准”和区域外“强排他”的方向演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区域化、在地化和多元化特征逐步显现。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多,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上升,加剧国际贸易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仍是长期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兴技术快速升级和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势头上升,“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强大国内市场加速形成,消费品质化、特色化、精细化特征日趋明显。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布局日趋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态势显著,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壮大。同时,国内商务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亟待增强。

    从省内看,商务高质量发展迎来重要机遇。“十四五”时期,山东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平台战略叠加优势凸显,制度创新红利持续释放。以中心引领、圈层支撑、融合互动为特征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能级不断提升,经济新增长极加快形成。同时,商务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高质量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新型消费拉动弱。物流成本较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外贸进出口结构“两高两低”矛盾突出,新业态新模式规模小、贡献弱。利用外资结构不够合理,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开放平台能级需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从市内看,烟台商务发展迎来关键时期。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实施,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步伐加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烟台作为中日韩经贸合作“桥头堡”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将进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期。从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看,烟台作为重要港口门户城市,将借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融入京津冀、环渤海等国家战略,打开通向内陆腹地的新通道、新空间。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快速成势,烟台将与其他胶东四市一起,加快现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配套链一体布局,促进人才资源自由流动,携手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山东样板,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胶东都市圈。当前,烟台按照省委、省政府“打头阵、当先锋、上层次”的要求,构建起了“1+233”工作体系,提出了“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正在加快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烟台商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加坚实,也面临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强化底线思维,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不断开拓商务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1+233”工作体系为指引,加快建设商务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提升、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相辅相成,为建设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初心使命,突出商务为民,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商务发展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商务服务民生能力,全力做到商务发展为了人民、商务发展依靠人民、商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市商务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技术、新制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坚持融入新格局。依托国内强大市场,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坚定不移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实现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的良性循环。

    4.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大商务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横向协作、纵向联动,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快信息共享、工作共推、成果共用,推动商务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实现商务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三)工作目标。

    “十四五”期间,力争实际使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总量累计突破120亿美元;外贸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到2025年,总量突破4000亿元;消费基础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左右;开放平台能级全面提升,各类园区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对外投资合作质效齐增,商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三、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合作

    (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经贸、科技创新、能源资源、现代金融、文化旅游、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充分整合铁路、公路和航运、海运航线,超前布局和完善港口、口岸、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研究论证中韩铁路轮渡、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开辟衔接东北亚、连接黄河流域的多式联运出海大通道。培育发展烟台港的海铁联运业务,积极拓展“一带一路”跨境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推行多式联运“一单制”,打造东北亚现代物流枢纽中心。

    (二)全面对接RCEP。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在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经济与技术合作等方面扩大开放,深化与协定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加强与东盟10国对接合作,拓展设施联通、经贸投资、文化旅游等合作领域,打造烟台企业“走出去”集聚地。加强与新西兰等国家在海洋经济、海洋港口、能源资源、农产品等领域合作,架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桥梁纽带。加快建设RCEP产业、经贸、科技、保税合作示范基地。

    (三)全面升级日韩合作。跟踪对接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大力拓展合作领域,瞄准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盯住日韩世界500强企业,启动新一轮高质量对日韩招商引资。探索中日韩跨境电子商务合作,互设海外仓、海外展。全力推进科技金融合作,打造中日韩特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中日韩金融合作先行区,在外汇外债管理、跨境业务、支付便利化、机构设立、自由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引进日韩金融机构在跨境人民币贷款和跨境双向发债等方面开展试点。不断健全合作机制,创新与日韩地方政府及其重点企业间合作机制,围绕通关、资金进出、人员往来便利化等方面探索更多先行先试举措。推进中日韩跨国技术链、产业链和服务链优势互补,完善“中日韩跨国审批”机制,加强中日韩海关间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引进有影响力的日韩国际会议、论坛、峰会等活动,高水平举办日韩山东周、山东省—韩国经贸合作交流会、对话山东—日本·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百家韩企烟台行等活动。

    (四)巩固提升欧美合作。用好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等机遇,实施“一国一策”合作行动计划,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巩固提升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合作水平。加强与中国欧盟商会、中国美国商会等国际商协组织联系对接,鼓励烟台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支持“烟台制造”“烟台服务”开拓欧美市场。扩大与北欧国家在海工装备、生命医学、能源开发、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密切跟踪美国跨国公司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拓展利益契合点和优势互补点。

    四、稳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一)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改革招商体制机制,充实完善“双招双引”工作体系,面向全球招聘、遴选优秀招商人才。理顺国有招商公司管理体制,增强市级招商公司造血功能,提高项目招引、跟投等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园区组建市场化招商公司和境外招商中心。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落实《关于推进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烟台市招商引资攻坚战实施方案》,聚焦实现“双碳”目标,重点围绕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9+N”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加强与全球先进技术、高端产品、国际资本、顶尖人才、多元市场对接,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全球知名跨国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不断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外资占比,持续优化外资结构。精心筹办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城市路演、与世界 500 强连线、重点项目签约仪式、港澳周、日韩周、中韩产业园推介会等招商推介活动,力争引进培育一批国际化、特色化会议、论坛在我市常态化举办。加强前招商和后招商的衔接,建立市重点招商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纳入“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给予用地、融资、要素资源供给等方面的支持。加大金融领域利用外资力度,推进市县两级国有企业、民营骨干企业通过境外发债、基金合作等创新路径引进外资。支持外资以参股、并购方式参与市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外资参与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企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跨国并购并返程投资。

    (二)优化外资投资结构。坚持“深耕日韩、巩固欧美、优化港澳台、拓展‘一带一路’”,推动外资来源多元化。加强与日韩在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协同配套和收益共享,鼓励日韩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混改、新基建等引领性合作。密切与欧美投资合作,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引资力度。鼓励港澳台企业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推动烟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港澳国际资本的产融结合,深化两岸重点产业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深化与东盟、中东等地在航运物流、资源能源等领域合作。

    (三)完善外资空间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发挥不同区市比较优势,促进区市利用外资协调发展。根据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一区(市)一策”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发挥龙口、招远、莱州等强市的产业、科技等综合优势,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海洋经济、高效生态经济聚集区,进一步提高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外资比重。支持芝罘、莱山、福山、牟平、蓬莱、开发区、高新区等中心城区,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总部型机构、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五、加快推进外贸强市建设

    (一)加速提高出口质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我市机电、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能优化等挖潜工作,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扩大出口规模。支持农产品、纺织服装、工艺品等传统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线上线下品牌。培育优势出口集群和出口基地,推动纺织、化工等优势产业聚集发展,努力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示范带动力强的出口产业聚集区。

    (二)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完善大宗产品中转、储运、集散、交易等临港产业链,扩大资源性商品和优质安全消费品进口,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积极申请进境水果等指定监管场地和争取药品等进口口岸政策,不断扩大相关品类进口规模。加快建设日韩特色商品集散地,扩大对日韩水产品、食品、香化产品、保健品、母婴用品、服装等商品的进口。引导相关企业围绕燃料油、LNG、大豆、天然橡胶、铝矾土、铜精矿、水海产品等扩大商品进口、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培育全球矿产品保税混兑分拨中心、进口资源性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平台项目,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市场,力争到2025年全市进口过亿美元企业超过60家。

    (三)深度拓展国际市场。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境外各类展会,加强“烟台制造”的海外营销力度,鼓励企业建设海外商品展示、仓储物流、批发零售、售后维修等国际营销服务网络。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渠道稳住欧美客户、订单,着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巩固提升日韩市场,用好中韩、中日产业园和对日韩全货运航线,推动对日韩进出口稳步增长。深入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支持外贸规模企业通过入驻“一带一路”沿线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方式,带动烟台产品进入更多市场,同时扩大对“一带一路”国家大宗商品和特色消费品的进口。

    (四)壮大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创建贸易数字化示范城市,将数字技术与传统外贸有机融合,促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复制推广“市场采购出口商品享惠中韩FTA正面清单”,打造贸易共享生态圈,到2025年,全市外贸新业态市场主体超过1500家,服务进出口过亿元的线上线下综合营销服务平台15个,新业态进出口占全市比重达到15%。积极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以烟台开发区、综保区为支撑,加快发展转口贸易、大宗商品及高端消费品进口业务,打造面向日韩、辐射全球的商品展示、交易、集散中心。到2025年,保税备货超过30亿元,大宗商品进口超过200亿元,新建跨境电商O2O展示交易中心1处。

    (五)打造外贸新优势。持续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加工贸易向货物、服务、技术综合贸易转变,竞争优势由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推进一般贸易高效发展,注重研发、专利、标准等软实力建设,延伸出口产品价值链,提高国际市场议价权和话语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强化制造业创新对贸易的支撑作用。创新推进转口贸易突破发展,与日韩开展“多港联动”,统筹用好海空航线、欧亚班列,依托综保区、福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载体,完善国际中转集拼和国际转口贸易枢纽功能,打造东联日韩、西接欧亚的转口贸易中心。加密烟台至日本大阪、东京、韩国仁川以及东南亚货运航线。发挥烟台毗邻日韩、口岸开放、深水码头等优势,支持烟台港集团加快开展煤炭、化肥、混矿、混油等转口贸易。

    (六)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立足制造业等资源优势和邻近日韩等区位优势,探索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开放路径、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制度和发展模式,促进服务贸易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扩大“烟台服务”品牌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国际化改革创新工程、阶梯式主体培育工程、多元化市场开拓工程、高端化特色提升工程、战略性潜力培育工程、高质量平台搭建工程等6大工程,形成更加合理、多元化的服务贸易发展新格局。加强研发设计、批发销售、产品维修、运营维护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等生产性服务创新与出口,支持面向RCEP成员国开展信息基础设施、5G、数据中心等投资合作。“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左右,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结构日趋优化,传统服务贸易总量稳步增长,新兴服务领域占比逐年提高,特色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六、大力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一)提升传统消费品质。

    1.创新发展零售业。积极培育零售业多元化主体结构,鼓励零售业转变经营方式,推动品牌便利店连锁经营、小店经济繁荣发展。鼓励实体零售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线上营销线下体验融合发展,由商品销售为主转向“商品+服务”并重。壮大商贸龙头企业,支持传统企业创新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转型,引导振华、大悦城、万达、永旺等重点零售企业增加体验型、服务型业态,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引导零售企业强化品牌管理,提升消费体验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增强交易便捷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2.打造高端特色商圈。立足我市区位、交通、经济、环境等优势,匹配“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开放地位,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商贸综合体、特色街区、高端酒店等。对标省内外知名商圈,优化规划布局、加快业态升级、提升环境配套水平,高标准推进芝罘区南大街-芝罘湾商圈、莱山区迎春大街商圈、开发区衡山路商圈等建设发展,形成中高端消费目的地、现代时尚消费聚集地,塑造省内一流商业名片,打造区域地标性商圈。

    3.提档发展鲁菜品牌。引导餐饮企业开展品牌建设,积极争创“国家钻级酒家”“绿色饭店”,持续做强鲁菜品牌。合理规划布局美食街区,推动街区与会展、旅游、夜间经济、步行街改造等多业态多载体融合发展。支持举办国际美食节、鲁菜创新大赛、技能竞赛等系列餐饮赛事活动,适时启动创建“世界美食之都”。深入发掘鲁菜文化,评选认定一批“鲁菜名店”“鲁菜名吃”“鲁菜名厨”,进一步提炼丰富鲁菜经典菜品,研究开发具有烟台特色的美食产品,打造美食地标。持续扩大鲁菜宣传力度,叫响“仙境海岸·鲜美烟台”品牌,提升“中国鲁菜之都”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4.升级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服务新业态,加快建设便民设施。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全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与社区建设深度融合。实施家政服务水平提升、品牌家政服务机构引领、家政诚信体系建设三大行动,构建“政府+协会+龙头企业”的共治共管模式。组织“诚信家政进社区惠民服务”公益活动,打造“诚信家政·品质烟台”品牌。实施“烟台老字号”认定和品牌营销计划,鼓励引导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经贸促进活动和知名展会,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积极培育新型消费。

    1.加快服务消费提档升级。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扩大中高端消费市场规模。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借助促消费活动,培育壮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强化住宿餐饮业服务民生功能,推进住宿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挖掘大众化服务消费潜力。引导有机餐饮、快餐团餐、特色餐饮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加快发展。引导家政服务多元化发展,提升家政服务企业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水平。

    2.大力拓宽消费供给渠道。加大与阿里巴巴、京东、美团、抖音的线上平台合作,推动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企业实现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结合,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消费服务。推动电子商务企业与社区商业网点融合,开展物流分拨、快件自取、电子缴费等服务,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消费功能。鼓励企业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按照消费者需求打造个性化产品。积极引导传统零售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探索开展自主经营,创新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大型实体商店引进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服务业态,由传统销售场所向社交体验、家庭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中心转变。引导企业改变千店一面、千店同品现象,不断调整和优化商品品类。

    3.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加快大数据、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促进商旅文体行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头部直播机构、MCN机构,打造直播电商产业集群,推动直播电商在商贸领域深化应用。引导电商平台以数据赋能生产企业,促进个性化设计和柔性化生产,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引导百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传统商贸企业加快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加快海阳、招远、栖霞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宽苹果、莱阳梨、大樱桃等我市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市内外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与企业对接,共建电商人才培训和教学实训基地。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方向的培训活动,培育电子商务创业和实务人才。加大优秀电商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电商人才来烟发展。

    4.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全面落实各项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工作措施,高标准打造“重点+亮点”相契合的夜间经济聚集区,发展“传统+现代”相融合的特色夜市街区。突出烟台产业特色与滨海特色,高质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行动,做特做精夜间经济载体。丰富夜间消费业态供给,提升繁荣朝阳街、所城等文旅创意商街,渔人码头、宝龙海上仙街等滨海风情特色商街,万行韩国风情街、上市里等时尚特色商街以及“渔号之夜”万泰小镇、昆龙温泉特色经济消费小镇,打造彰显传统胶东文化和近代开埠文化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三)优化商贸物流体系。

    1.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区域性流通节点城市建设,构建仓储、配送紧密衔接的流通网络。推动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深化省级物流标准化试点和城乡共同配送试点经验模式,探索以托盘、周转箱的标准化为切入点,带动与标准托盘相衔接的设施设备和服务流程标准化,推广标准托盘、周转箱等载具循环共用,推动带托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2.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坚持强节点、建链条、优网络,着力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建设畅通高效、贯通城乡、安全规范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补齐农产品流通设施短板。支持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设施、冷链物流设施、供应链末端惠民网络等建设,构建长期稳定产销衔接机制,打造一批农产品供应链链条,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产品供应链先进经验和模式。

    (四)做大做强会展经济。坚持“产业会展、会展产业”的发展思路,高标准办好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等品牌展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会展名城。到2025年,形成营商环境优良、机制体制创新、政策体系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的会展业发展新格局。会展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展览规模、会议数量、节事品牌、会展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关键突破,国际化会展活动比例提高到25%以上,会展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专栏1 会展经济

    1.加强会展设施建设。提升会展场馆的信息化和便利化水平,建设智慧展馆。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园区、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城市综合商业体、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宾馆酒店、公园广场等载体,进一步优化布局,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展览展示活动场所。引导会议型酒店建设,推进各星级酒店配套建设多功能会议中心,满足小型会议、展览、赛事等活动的需求。加快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及周边配套建设,统筹做好烟台国际博览中心的改造提升。

    2.强化会展主体建设。支持本地会展企业与机构加入全球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展览和项目协会(IAEE)、亚洲展览会议协会联盟(AFECA)等知名行业组织,提高国际化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重点引进旗下已有与烟台产业资源相关展会的会展企业,使展会迅速落地、扩大规模,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会展服务企业专业能力,加快会展设计、材料、物流、节事服务机构、宣传、礼仪机构等会展服务企业的培育,形成完备的会展产业链。

    3.加快会展项目推进。按照“提升一批、创办一批、引进一批”的思路,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的重点品牌会展项目。大力引进和开发各类会议,顺应国内外会展业发展趋势,推动展览与会议融合,做到展中有会、会中有展。对接国家、国际组织,积极举办国际性峰会、开发产业会议、吸引社团会议、鼓励企业会议等。大力发展节庆赛事活动,整合烟台市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商旅文有机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创意和节庆活动,形成节事会展联动互进格局。

    4.推动展产融合发展。顺应国内外会展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以会促展、以会带展、以展促会”的办展办会模式,推动展览与会议融合,做到展中有会、会中有展。推动会展业与相关配套产业的融合发展,完善会展核心产业链、会展配套产业链,构建会展产业生态圈。深化会展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联动,以旅游资源形成会展项目、吸引会展资源,以会展项目带动高端旅游。

    5.强化会展旅游宣传。利用经贸、外事等对外交流渠道,将烟台会展业宣传与政府招商引资、经贸交流、城市推广活动结合起来,全方位树立会展名城形象。加强对国内外各种商会、行业协会、经济组织和知名企业的联系与推介,在北上广深、港澳、日韩、烟台国际友好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会展专场推介活动,扩大烟台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加强与主流媒体和会展专业媒体合作,定期发布会展业进展情况,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客商来烟台参展观展。

    (五)推动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国际视野、中国领先、山东优势、烟台特色商务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一链长、一核心区、一链办、一规划、一平台、一资金、一节会、一联盟、一公司等“九个一”工作体系,以建设特色葡园、发展精品酒庄、打造知名产区为主攻方向,完善基础配套,强化技术支撑,厚植文化内涵,强化国际合作,巩固和扩大烟台葡萄酒产业的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全面提升烟台葡萄酒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烟台建成国际知名的葡萄酒产区、享誉中外的葡萄酒文化名城。到2025年,力争全市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0亿元,在国产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

    专栏2 葡萄酒产业

    1.建设核心产区。编制烟台葡萄酒产区保护规划,确定酿酒葡萄种植区划定、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态保护、品牌保护等内容,构建完整的产区发展格局。发挥名庄引领和示范效应,着力打造蓬莱丘山山谷、张裕葡萄酒小镇、莱山瀑拉谷、滨海葡萄酒庄观光带四大核心产区。

    2.培育总部经济。通过产业引领和政策带动,积极吸引市外企业将总部在烟台布局,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整合。支持有条件的区市规划建设葡萄酒产业配套园区,引进业内知名的种植及酿造设备、辅料加工、包装器材以及葡萄衍生品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企业入驻。鼓励企业探索创新营销模式,开发销售葡萄酒大单品,在全国布局销售网络并将销售中心(公司)落户烟台,培育烟台葡萄酒总部经济。

    3.壮大龙头企业。鼓励本地葡萄酒企业发挥产区优势,有效推动项目、人才、创新资源等向葡萄酒产业集聚,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品牌、管理和人才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竞争,通过海外并购、参股、上市、投资等形式,提升我市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更多本土企业品牌跻身全球葡萄酒品牌前十强,打造本土跨国公司。

    4.发展优质基地。支持葡萄酒生产企业通过股份合作、自建等多种发展模式,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高端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提升自有酿酒原料保障能力,对在产区建设标准化酿酒葡萄基地的企业给予支持。推广酿酒葡萄农业保险政策,增强酿酒葡萄种植抗风险能力。鼓励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与国际知名酿酒葡萄苗木繁育公司合作,开展烟台产区适栽酿酒葡萄品种引进、苗木繁育推广等工作。结合产区优势和自然条件,引种产区适栽酿酒葡萄品种,实现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区域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对优质葡萄基地实行严格保护,禁止随意占用优质葡萄园。

    5.完善基础配套。积极争取国家、省在农田水利项目、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购置葡萄生产机械装备,对符合条件的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各区市政府要完善辖区内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为产区发展提供保障。扶持组建社会化服务公司,开展葡萄种植、病虫害防治以及葡萄酒生产等社会化技术服务。建设酿酒葡萄基地信息化系统,开展气象监测、病虫害及果实成熟期监测,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预防机制。

    6.丰富酒品结构。加强对烟台葡萄酒特性的研究,组织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对烟台产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土壤条件、葡萄品种、酿造工艺,开展产区葡萄酒理化指标、香气风味物质、感官特征风格、美酒美食搭配等方面的专业研究,提炼烟台葡萄酒的区域特色、品种特色,完善酿造工艺,形成自己的特性。支持产品差异化创新,鼓励企业深入研究产品特性,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研发差异化创新性产品,实现高档、中档葡萄酒和佐餐酒同步发展,形成白葡萄酒、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甜型葡萄酒、起泡酒、白兰地、特种葡萄酒等多样化、精细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产品结构。

    7.强化技术支撑。支持驻烟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葡萄酒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重点开展烟台产区适栽酿酒葡萄品种(品系)选育、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工艺提升、产区区域化、农机设备研制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企业运用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构建原料种植、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特定网络信息信任机制。探索建立葡萄酒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跟踪、研究、解析国外葡萄酒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比国外葡萄酒产业、技术法规以及进口葡萄酒数据,研究相关应对技术和方法。

    8.致力育才引智。推动驻烟高校与国内外知名葡萄酒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合理设置葡萄酒相关专业。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定向培养高素质酿酒师、品酒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葡萄酒产业发展科研创新、企业管理、文化推广、市场营销等多重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烟台葡萄酒产区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行业咨询、政策研究、技术支持等服务,打造葡萄酒产业发展高端智库。

    9.深化产业融合。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应用,鼓励“葡萄酒+”新业态、新模式裂变发展。以葡萄酒庄聚集区和葡萄酒小镇为依托,打造葡萄酒精品旅游线路,创建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镇、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酒庄。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体育、会展及休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支持开发基于葡萄酒的文旅产品,建设集种植、生产、销售、休闲、旅游和文化推广为一体的“新六产”综合体(酒庄)。

    10.办好品牌节会。结合世界葡萄酒音乐节、葡萄酒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联合国际和国内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开发线上展会,把烟台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办成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独具特色的葡萄酒品牌节会。举办高质量、专业化葡萄酒品评赛事,吸引国际国内优质葡萄酒参赛,促进相互交流,引导产业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葡萄酒大赛,对获奖企业给予奖励。

    11.厚植文化内涵。加大在央视等主流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飞机、高铁等高端载体的宣传投入,创办葡萄酒电视栏目(频道),推动创作烟台葡萄酒历史文化的影视作品。建设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公园、广场、雕塑及酒店等,在交通口岸、主干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等处设立蕴涵葡萄酒文化元素的景观、导视标志、标识广告等。依托芝罘区朝阳街葡萄酒主题街区和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打造融合历史文化、科普品鉴、商贸交易、精品旅居为一体的葡萄酒商贸旅游文化主题街区。以产区名义统一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经贸和会展活动,开展葡萄酒文化推广、产区课程推广和产区巡展活动。依托龙头企业或酒庄,在国内主要葡萄酒消费城市建设以品牌推介、品鉴欣赏、体验交流、文化传播为主题的烟台葡萄酒产区展示交易中心,塑造产区特色品牌形象。

    12.强化国际合作。积极向国家业务主管部门建言献策,促进中国加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际产区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我市葡萄酒产业发展与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五年行动计划接轨。申请加入“世界杰出葡萄酒之都(GWC)”组织,加强与杰出葡萄酒之都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我市葡萄酒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13.加强市场监管。鼓励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把葡萄酒进口关,依法加强对进口葡萄酒的监管,进一步提升进口葡萄酒的质量水平。督促葡萄酒灌装生产企业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制度,确保原酒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保证原酒质量。严厉打击和查处无证灌装、假冒伪劣、冒充进口原瓶或进口葡萄酒等不法行为。

    14.加强产区保护。全面落实《烟台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依法加强产区保护工作。建立烟台葡萄酒年度生产状况发布制度,发布当年气候、采收、产量、品质等信息。规范“烟台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的使用和管理。制定、完善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等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支持制定和推行具有产区特色、个性典型的团体标准,建立比较完善的产区标准规范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烟台葡萄酒庄分级制度。

    七、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一)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加快落实“一园一业一平台”,大力实施园区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围绕各园区重点发展的1个主导产业、1个特色产业,指导各开发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全面落实开发区改革各项任务,深化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推动各开发区股份制招商公司高效运行,全面组建产业创新中心。在省级以上园区全面推行“标准地”等制度,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各类优质要素向开发区集聚。充分释放开发区聘任制、绩效薪酬等领域改革红利,建立与自贸区烟台片区联动创新发展机制,争取全市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综合排位逐年提升。各省级以上开发区从事“双招双引”人员占全区工作人员的1/3以上。

    (二)推动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赋能提升。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围绕知识产权、国有企业、透明度、监管一致性等领域先行先试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持续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依托山东省首个自贸区企业服务专区,探索建立集商事登记、税务办理、货币结算等跨境全流程服务体系,优化外资审批、审查流程。全面推行“两步申报”“查检合一”“多查合一”等通关新模式。支持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进研发用途设备和样本样品进出口手续便利化,鼓励科研机构到区内进行保税研发。持续推进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离岸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鼓励外国金融机构在烟台片区设立独资银行和办事机构。

    (三)推动烟台综合保税区提质升级。用好综保区21项政策,积极对标国内先进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研发、保税会展、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等新业态新模式,全力争取跨境电商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期货保税交割、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等三项政策,推动铜精矿混配、欧亚班列进保税、进境冰鲜水产品分拨、水果进出口等保税物流新业务常态化运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积极促进综保区东西片区一体发展,与烟台港、海上世界、福山保税物流中心融合发展,充分放大政策辐射带动效应。加强与自贸区烟台片区的衔接联动,支持综保区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

    (四)推动中韩烟台产业园加速发展。搭建中韩两国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汇集聚便捷通道和高端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践行中韩自贸协定引领区、落实自贸区政策实践区、高端创新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国际合作园区典范区。以打造高端产业引领、高端研发支撑、高端人才聚集、高端资本密集、高端品牌经营为特征的新型园区为目标,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和高端服务业六大产业,建设中韩先进制造领航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示范区。与韩中(新万金)产业园开展务实合作。支持中韩两国企业在双方产业园内,相互设立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海外仓,扩大双方优势商品进出口。

    (五)推动重点特色园区突破发展。加快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以引龙头、建链条、育集群为总体目标,以高端化工新材料、海洋生物与医养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攻方向,创新实施“标准地”招引,力争引进一个、带动一群、辐射一片,打造全国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聚区。高标准推进中日产业园建设,重点打造中日新一代信息技术园、日本中小企业产业基地、中日科技园等平台建设。加快中德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围绕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两个主导产业,逐步完善从电子新材料到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条,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强链补链。

    八、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一)推进国际产能深度合作。以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为抓手,根据东道国资源禀赋、产业配套能力及市场条件等,合理布局产能合作和制造业合作。有序推动化工、装备、机械、生物医药、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鼓励制造业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加工组装、分销、售后服务和维修基地等,加快创新国际产能合作,促进有效联动国内外产能、技术、人才和管理,利用产业链延伸、上下游互补等方式,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夯实国际产能合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推动烟台企业采取并购、参股、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参与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建设境外资源基地,提高我市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二)促进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海外烟台”建设,推动南山印尼工业园通过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考核验收。引导纺织服装、电子家电、化学化工、金属建材、工程装备等劳动密集型优势行业,到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具备优惠贸易安排的地区建设加工制造型合作区,引导氧化铝、橡胶轮胎、镍铁加工、造纸等资源密集型行业,到资源原料地建设资源利用型和农业产业型合作区,引导物流、仓储、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公共海外仓等商贸服务型企业,到重点国家和区域贸易中心城市开拓市场。

    (三)提升本土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实施本土跨国企业培植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引导企业以技术、品牌、市场为导向,以股权置换、技术入股、并购重组等方式拓展海外业务、开展境外投资活动,推进在境外投资参股、控股或全资并购境外企业,在全球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因地制宜实施跨国并购,建设境外研发中心、创新发展平台、并购技术型、品牌型企业,整合利用全球智力、技术创新和品牌管理资源,推动企业利用海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品牌跃升,回归国内投资发展。

    (四)推动外包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转型升级。引导重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优化合作方式,以EPC+F、PPP、BOT、建营一体化等多种模式参与海外项目,打造设计、建设、装备、建材等全链条供应链,推动有实力的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企业承接援外建设项目,带动装备、技术、服务和劳务对外输出,实现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转型升级。规范发展外派劳务,不断提升外派劳务层次水平,发展高端劳务。

    九、营造一流商务发展环境

    (一)深化商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完善商务行政审批办事指南,推广“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一链办理”等改革,推行“极简审批”“不见面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对商务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行“跨境不见面办理”模式。

    (二)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通关作业流程,提升通关整体效能。简化出口退税流程,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落实RCEP“6小时通关”。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用好山东省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平台,扩大企业覆盖面,体系化、机制化、精准化为企业纾困解难。健全完善集商事登记、货币结算、商事仲裁等跨境全流程服务体系。

    (三)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入清理负面清单之外的准入限制措施,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完善贯穿外资项目发展全过程、覆盖项目落地全要素,导向鲜明、市区联动、科学规范的政策体系。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机制,加强重点外资企业联系服务。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重大外资项目要素保障。推动保障外资企业平等享受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四)强化商务法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揽商务法治建设全局。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健全法律顾问服务体系。全面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清理及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商务法治文化建设。

    (五)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强化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动建立进出口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贸易融资、信用保险、出口退税等信用应用。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单用途预付卡等商务领域信用分类分级监管,推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开展商户信用分类管理,归集市场信用信息。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

    (六)筑牢商务领域安全生产防线。立足“两个大局”,坚持“两个至上”,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安全生产决策部署,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全市商贸服务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对拍卖、展览、汽车流通、旧货流通和成品油流通等行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指导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督促商贸、流通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督促指导全市对外投资企业加强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安全生产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对商贸、流通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进行查处。

    (七)全力做好商务环保工作。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以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底线,加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商务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按照有关规定,发挥好烟台市成品油领导监管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严格成品油流通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加强对经营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回收拆解行为。促进商品零售场所绿色发展,鼓励应用绿色循环新模式,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工作。

    十、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烟台商务领域落地落实。全面加强烟台商务领域党的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模范机关建设,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干事创业、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强化执行保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商务铁军。加强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严管厚爱、激励担当作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不断提高商务干部队伍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化水平。支持各区市商务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培养力度。聚焦商务中心工作,培养和汇聚商务领域优秀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三)完善落实机制。健全商务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不断强化商务领域专项规划对全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与各区市、各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力度,形成规划实施合力,保障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顺利实施。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分阶段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健全规划监督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对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重大工程实行定期督查和责任考核。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批。

本网站由烟台市商务局主办  烟台市莱山区府后路10号人防大厦6-9层 邮编:264003

网站标识码:37061302000043     鲁ICP备14003508号       鲁公网安备 37061302000043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